楚天金報訊 有一種細心叫做貼心 有一種誠心叫做仁心
  有一種托舉關乎生命 有一種醫術浸透親情
  22年來 他們的工作 不只在手術臺上
  圖為:朱學海副教授的電話聯繫本大多數被曾經的“病人”占據
  圖為:病房一年可以收到近六百面錦旗
  圖為:前任心胸外科主任潘鐵成給患者鼓氣
  文/本報記者肖清清 胡彩麗 通訊員童萱 圖/本報記者劉蔚丹
  新疆換心病人芳芳,用情真意切的3000字微博,訴說自己在生死攸關時刻,感受到的鼓勵與安慰:武漢同濟醫院心胸外科醫護團隊給予的仁心,比換在胸腔里的心,更讓她感到貼心。
  芳芳的這封感恩微博後,是醫患之間真心溝通的一個縮影,它在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心裡,如同投下一塊大石,激起共鳴的浪花。楚天金報的報道在讀者中也引起熱議。
  在昨日的採訪中,患者餘先生對楚天金報記者說:“如果醫生都不敢看病了,我們的生死該交給誰?”
  真心關心
  “醫生一個電話答覆,能讓病人少跑幾趟冤枉路”就能讓病人少跑幾趟冤枉路,節約不少錢
  暢通求助通道 10年不換手機號
  “魏教授,我媽媽喊胸口疼,你明天在不在門診?”凌晨1時,剛入睡才一個多小時的魏翔教授手機響起,電話那頭傳來焦急的聲音,病人家屬何先生不由分說開始訴說母親的發病過程。
  昨日,坐在記者面前的魏教授回憶此事時說,這個電話是去年11月打來的,電話接通時,記起來,1個月前老人到門診看過病,患者家屬要走了自己的手機號碼,“來吧,我明天在門診坐診!”
  凌晨3時,魏教授又被手機鈴聲吵醒。“該不會是病人出了什麼意外吧?”魏教授趕緊坐起來接電話。“魏教授,我是剛纔打電話的老何,我們包了一輛車從潛江出發了,正在把我媽送過來!”
  凌晨5時,電話再一次響起來,“魏教授,我們已經到醫院了!”一夜被吵醒三次,魏翔教授並沒生氣,立即起床去接診病人。
  這樣的場景,也經常發生在同濟醫院心胸外科其他醫生身上,因為他們大多數人都主動把手機號碼留給找他們看過病的患者。
  患者的電話往往不分時段、不分場合,也不管醫生是在休息還是在工作,因此很多醫生並不願意把自己的私人號碼留給病人,以免給自己增加額外的麻煩。但魏翔、李軍、朱學海等心胸外科幾位教授級專家,從國外回到同濟醫院任職起,近10年就沒有換過手機號碼,因為號碼留給了病人,不能讓病人再也找不到他們。
  魏翔教授說,如果不是情況危急,病人也不會深夜打擾醫生。“有時候,病人只需要幾句簡單的咨詢,比如要不要繼續吃藥?該不該現在就做手術?醫生的一個電話答覆,就能讓病人少跑幾趟冤枉路,節約不少錢。”魏翔說,每次他上手術台或上飛機之前,都會把自己的手機號呼叫轉移到朱學海或其他醫生手機上,擔心病人打不通電話,會感到失望,甚至會耽誤病情的醫治。
  誠心交心
  “在護心團隊中,有一條秘而不宣的做法,那就是想盡辦法,讓患者充滿信心地樂觀地躺在手術臺上”
  護心天使們的寬心善意謊言
  “有時,去治愈;常常,去幫助;總是,去安慰。”這句話來自美國紐約一位醫生的墓誌銘。這句話既說明瞭醫學的局限性,也更是在說,作為醫生,更多的給患者以安慰和信心。
  在昨日的採訪中,記者瞭解到,在護心團隊中,有一條秘而不宣的做法,那就是想盡辦法,讓患者充滿信心地樂觀地躺在手術臺上。“醫生的每一句話,甚至是小小地皺一下眉,都會激起重症病人心中的軒然大波。他都會聯想到,是不是我的病沒救了?”深諳患者心理的朱學海醫生這樣說道。所以,從醫生到護士甚至是護工,在面對患者時都會掛著一張輕鬆自然的笑臉。
  2011年,來自潛江的警察程前進(化名),因心肌擴張晚期生命垂危,急需換心。來到醫院時,他脾氣暴躁,幾次自殺欲求速死。醫生們一邊跟患者家屬悄悄制訂了嚴格的心臟移植手術療程,一邊卻在他面前輕鬆淡定:“這不過是個小手術,治好了你立刻能活蹦亂跳地去抓犯罪分子!”
  手術後三個月,程前進身體康復得很好,回到醫院進行複查時,才得知自己胸腔里有一顆別人的心臟。“緊張和壓力,會導致患者生理髮生很多變化,不利於治病。所以,在治病之前要先治心,唯有我們給患者以樂觀和信心,才能幫到他們。”心胸外科女醫生周鴻敏說。
  將心比心
  “心臟狀況不太好,最壞的情形是大人和小孩都保不住,但我們願意為你冒險博一博”
  術前真誠溝通 患者甘心托付生死
  懷孕6個月,因為先天性心臟病導致心衰的年輕媽媽熊莉(化名),接連被三家大醫院拒收,因為要給她做引產手術後再做心臟手術,而引產過程本身就有可能讓病人丟命,風險太大。
  2013年9月,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同濟醫院。當心胸外科醫生鄭智把住院證遞給家屬,並誠懇地告訴她和家屬,心臟情況的確不太好,最壞的情況是大人和小孩都保不住,但同濟醫院的專家願意為她冒險博一博。熊莉的眼淚當時就忍不住涌出來。
  孕婦做引產手術,不僅需要醫院的診斷證明,還需要計生部門的同意書、街道居委會的婚育證明等多重手續。在病房陪護的是熊莉的丈夫和妹妹,兩個20多歲的年輕人跑了幾天,還是沒搞清怎麼辦理相關證明。
  可熊莉的病拖不得,多住一天院還意味著要多花一天的住院費,更重要的是,越來越無力的心臟會讓大人和胎兒面臨更大的危險。
  鄭智不想讓病人再耗時間,主動聯繫醫院門診辦,幫熊莉在診斷證明書上蓋章,幫他們聯繫街道辦事處和計生部門,再把準備好的材料送過去,在幾天之內就辦好了引產同意手續。
  得知手續順利辦完可以做手術了,熊莉和妹妹都哭了:“我的命就交給你們了,就算死在手術臺上,我也不遺憾。”
  最終,熊莉在婦產科順利引產,心胸外科也及時幫她修好了心臟。
  治好病人更要溫暖人心
  昨日,楚天金報記者再次走進同濟醫院心胸外科,見證這些醫生數十年始終不渝的治病初心——治好病人,更要溫暖人心。
  同濟醫院第一任心胸外科主任是裘法祖院士。1992年,在他的帶領下,器官移植團隊在國內率先挑戰心臟移植手術。
  病人的心都被摘掉了,還能活嗎?裘老提起在很多場合說過的話,醫學應該有人性的溫度,外科醫生應該勇於為病人冒險,才能讓醫學進步救治更多病人。
  從給動物換心到給病人換心,歷任的心胸外科主任都挑著重擔,在心臟移植領域攻堅,但由於心臟供體嚴重不足、換心費用過高等原因,“換心術”到2004年為止只開展了14例,一度擱淺十多年。2011年,39歲的魏翔主任組成年輕的護心團隊,重啟心臟移植項目,半年成功為病人換心,一方面積極為病人向社會呼籲搭建器官捐獻平臺,一方面改進技術,將手術時間從過去的五六個小時縮短到兩三個小時。僅2013年,有30名病人在同濟換心,這個心臟移植手術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三。
  22年來,病人給護心團隊送的錦旗數以萬計。2013年,共有1500多名病人在該科做手術,護士長清理出來的錦旗就有近600面,感謝信1400餘封,回訪病人滿意度高達98%以上。
  (原標題:圖文:護心天使同德濟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h52ohqpr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