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  帕蒂和丈夫約翰在貴州留影 資房屋出租料照片

  倫敦艾支威爾社區醫院,凌晨的msata急診室大廳空空蕩盪
  美國
  醫療制度是最大的“醫負債整合患矛盾”
  “美國有沒有醫患矛盾?有,而且經常發生,但是靠法律解決;美國人對美國醫療制度有沒有怨言?有,而且怨言很大,希望政府拿出對策銀行利率。但在我看來,美國的醫患矛盾不算矛盾,醫療制度才是矛盾。”——美國老人帕蒂
  我去過中國,在那裡總聽中國人說美國人“嬌氣”,遇到事動不動就起訴,把人告上法庭。確實,這也許和我們的房屋二胎傳統有關,人人有律師,遇事靠法律,但這種行事風格也抑制了很多惡性事件發生。正因為法律的存在,使醫患衝突已經降格為算不上矛盾的地步。
  病人醫生都有自己的權利
  首先,無論窮富、膚色、種族,美國人大多尊重醫生和護士,不會因為醫療過程中的一些小事而發難,即便有矛盾,也是因為對醫療結果的不滿而起訴對方。而且,醫生也非常尊重患者,哪怕患者是窮凶極惡的罪犯。
  在美國,病人有病人的權利,醫生也有醫生的權利。幾乎每個醫院的牆上都掛著掛著“病人的權利”(PA-TIENTSRIGHT)的字幅。除此之外,還有的“病人隱私法案”(HIPPA)等各種法律,醫院人員對這些法律都要學習並考試,一旦遇到糾紛,如果判定醫院觸犯了相關法律,他就要擔責,如醫生收回扣,會民事賠款並承擔刑事責任;而如果醫院以經濟因素為理由拒絕為病人治病,也要擔刑事責任,甚至被定為謀殺罪。不過,這不代表醫生就是冤大頭,他們也受法律保護。
  首先,醫院有責任和義務保護本院人員的安全,遇到“賴皮”的病患決不留情。不管你是誰,想鬧事是沒好下場的:每個醫院都有緊急情況處理系統,其中一項是暴力,只要通過這個系統進行呼叫,保安就會出現,用武力解決問題。要知道,美國的保安都是攜帶武器的,想鬧事的人不會有好果子吃。
  對醫療制度不滿才是矛盾
  對美國人來說,對醫療制度的極度不滿才是一種上升到全社會的矛盾。我們雖然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,但最強大不代表最舒適,比如我國的福利制度與歐洲國家,甚至鄰居加拿大相比,都有很大差距。
  我國的私人醫療保險看起來很棒,如果從年輕的時候,比如20歲出頭就開始購買私人醫療險,每月只需幾十美元,而且一生都按照這樣的費率來交。但加入保險越晚,負擔越重,比如你在40多歲時才進入保險,每月則要付幾百美元。而且,私人保險的險種很多,比如全保,即醫、藥自己都不出錢,但是每月要交的保險費很高,不是每個人都能支付起的,大部分人會選擇其他險種,自己付一點,剩下的由保險費交,這樣一來,雖然最後保險報銷的費用不是100%,但至少每個月交的保費要少很多。
  可是,窮人怎麼辦?那些新移民(尤其是非法移民)又怎麼辦?美國有幾千萬窮人,非法移民也有1000萬,這些人根本買不起私人醫療保險。而我們這些能支付得起保險金,但壓力也很大的人,又該怎麼辦?
  美國人一直在目睹醫療費用在醫療保險公司的“綁架”下逐年升高。在我丈夫約翰能獲得免費醫療保險之前(所有公民都有權利在65歲時被納入到免費醫療保險里去),我們每個月要支付約900美元給保險公司(相當於我和他兩人每月退休金總和的1/6),這可不是個小數目!因此,在退休後,我們還得乾點什麼,以確保最大限度地支付醫療保險費用。
  正如我剛纔所說,我國的醫療保險非常昂貴,如果買不起,那麼治療費用將是天價。因此,我們國家也在醫改,但是,看起來正改得越來越糟。首先,醫改若是向窮人傾斜,就意味著年輕人和中產階級要交更多的稅,這一點他們是不同意的;而且,大部分醫療費用由保險公司支付,這就會誘使有保險的患者過渡醫療,會造成醫療資源的巨大浪費,政府就得往這個“無底洞”里砸錢,最終結果是政府被這個“無底洞”拖住,對人們生活其他方面的用處就會變少,人們的生活質量就會下降。奧巴馬總統自上臺以來就宣佈要醫改,但依舊沒啥實質成果,最近還向民眾公開道歉。作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,在醫療方面做得遠不如歐洲國家那樣令人稱心,尤其我們這樣的老人還得賣力工作供養醫療保險,因此,要說我們美國人人人詬病的矛盾,醫療制度才是一頂一的。
  英國
  醫患沒啥矛盾,但公立醫療效率太低下
  “我作為一個外國人,在英國卻被當作本國公民一樣享受免費醫療服務。無論醫院服務還是費用全免,飽滿的福利沒給醫患矛盾留下滋生空間,但是低下的效率、漫長的等待實在讓病人不堪。”——留英中國人,自由工作者朱可靜
  【醫療免費+貼心服務=醫患和諧】
  患者告醫生的事,在英國鮮有報道,我來英國五年更是一樁也沒見到。作為一名在英國工作的外國人,也作為一名經常看病的病患,我認為英國醫患關係和諧主要歸功於其醫療福利,我總結了一道公式:醫療免費+貼心服務=醫患和諧。
  英國雖不如北歐國家的福利來得徹底,但也做得很實在——公立醫療實現全民免費(除非你想自費享受私人醫療服務)!如果說治不起病、吃不起藥是患者向醫院、醫生髮泄不滿的原因,那麼這在英國不存在。其次,只要你掛上了號,見到了醫生,那你會獲得最優質的服務。
  有一次,我朋友看急診,她腰間的囊腫半夜破了,凌晨5點叫了出租車陪她急匆匆地衝到附近有急診的醫院,一切都有條不紊,先是護士過來詢問狀況,過了一會兒醫生過來,就地準備要開刀切除囊腫了!朋友很是緊張,醫生則一直安慰,朋友叫痛時,醫生還一個勁地說對不起。最後囊腫切除,醫生沒縫傷口,只是往裡面填了棉花,然後遞給我們一些抗生素和止痛藥,交代我們三天后去家庭醫生那兒複查。我問在哪交費,醫生說都是免費的。
  後來,我又陪朋友去看了幾次家庭醫生,家庭醫生就在一座聯排別墅里,裡面的佈置也十分家庭化,讓人完全沒有緊張感。換藥的護士年紀挺大,一個勁地露出“這可憐的孩子”的表情,還跟朋友聊天分散她的註意力。總之,看病期間,從頭到尾都像是在享受私人服務。
  【效率低下+漫長排隊=病人不堪】
  可是,世上沒有所謂的完美,福利制度再好,也有它的弊端,比如想要享受高福利,就得承受高稅收。而在醫療福利方面,則是資金不足和公立醫療機構效率低下,具體表現為就候診時間過長,許多重症病人得不到及時高效治療而耽誤了病情。從我在醫院打聽到的數據來看,病人從預約到手術一般要等半年到一年,如果是癌症,這麼拖下去會出大問題。
  比如,我去年冬天發燒,從國內帶來的藥都吃完了,好了幾天但高燒不退,不得已去了附近的醫院。可是去哪個部門呢?看到急診門口寫著:除非真的很嚴重再來急診,不然就去對面的門診(walk-incentre)。我就自覺地掉頭去了門診,排半天隊,結果醫生親自送我去了急診,又排一次隊,光是排隊就花了2個小時。如果是電話預約,則要等更長時間。
  還有我看牙的經歷。人們看牙一般看私人醫生,可以隨去隨看,但我只能去醫院,因為牙科急診是免費的。我選擇去掛急診。免費的急診一天只接待限定的人數,我花了一個星期才最終排上號但掛號要排隊,治療也要排隊。由於看牙的預約已經排滿了兩個星期,醫生給我的牙槽里臨時填充點東西後,讓我撐兩個星期,之後再去牙醫那兒。
  結果,我硬是撐了快兩個月,才見到牙醫。雖然牙醫的技術沒話說,手到病除,但是這漫長的等待可苦了我的嘴巴--兩個月啊。這隻是病人對候診時間過長的一點抱怨,是免費醫療造成國家負擔,才會造成公立醫療效率低。如果讓我選,寧願候診時間長一點,也要保住免費公立醫療。
  韓國
  用“機制”和“文化”避免醫患矛盾
  “韓國經濟發展之快令人驚嘆,其醫療體系也堪稱東亞國家的典範,而因儒家文化影響深刻,醫德之高大家有目共睹。在韓國,因為良好的醫療體系、優質的醫療水平和高尚的醫生操守,醫患關係還是非常不錯的。”——赴韓學者李先生
  李先生是西安人,現在韓國攻讀哲學博士學位,並從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。作為一個學者,醫療體制也是其研究範疇之內;作為一個旅韓人士,經常去看病抓藥也是家常便飯,親身經歷讓他積累了更多的見解。
  我來韓國已經四年了,在此期間,大大小小的病也得了不少,也無數次親身體驗韓國的醫療。總體而言,醫患關係,還是非常不錯的。儘管韓國和中國在文化上十分相近,但是在醫患關係上,韓國似乎比中國在傳承儒家道德方面做得更好。首先說道德文化,韓國全民對“仁義禮智信”的落實比較好,簡單說就體現在日常的禮節和待人接物上,大家看病看大夫都還比較能夠相互尊重體諒。
  而從醫生本身而言,韓國醫務人員對自己的職業操守和道德素質的自律是非常高的:韓國醫務人員強調尊重患者的人格,而且,醫務人員絕對不會因職務之便索取、收受紅包,或獲取其他不正當利益。
  其次是醫療系統,韓國公立私立醫院、不同種類的專科醫院及診所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醫療系統。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沒有實質性差別,不會說私立醫院就一幫三腳貓醫生或隨便亂收費那樣。正相反,很多很好的醫院反倒是私立的。第三說保險制度,我個人認為這是最關鍵的部分。韓國醫療費用特別高,如果沒有購買保險,看病幾乎是天價。以首爾比較好的醫院為例,如果沒有保險,掛號費就是人民幣300元左右,診療費用更是昂貴。但是,韓國國民享受的醫療保險是全民強制覆蓋,而且對病患種類的覆蓋率也非常高。所以韓國本土國民看病幾乎不花錢,卻可以享受很好的醫療服務。我記得今年初我在沒有保險的情況下看了一次感冒,整整花掉了人民幣將近3000多元。
  因此,韓國確實也有醫患矛盾的隱憂,但是在東方道德文化和西方醫療機制的雙重制約下,錶面上的矛盾被抹除了。
  印度
  文化特殊,醫患矛盾被“掩埋”
  “雖是窮國,也有全民免費醫療。窮有窮的治法,富有富的治法,人人都能看得了、治得起,各個階層安於現狀,並沒矛盾。” ——旅印華人辛先生
  辛先生生活在印度德里,在印度做了快15年買賣的他,穿梭於印度城市鄉村,得病看病已成了家常便飯,甚至也開始涉足藥品生意,但醫患矛盾卻仍鮮見。在他看來,印度醫療並不像印度經濟一樣被人詬病,相這也許和印度根深蒂固的文化,及廉價的醫療有關。
  【全民免費醫療,窮人富人各有治法】
  印度窮人居多,但也不乏很多富裕階層。如果說貧富之間有齟齬,確實有,但如果說醫療方面也有齟齬,這就言過其實了:因為印度實行的全民免費醫療,而且鼓勵公立醫院私立醫院並行發展,窮人富人各有各的治病法。並沒有出現大批人涌入少量醫院爭奪最優資源的事情,大家看病都各去各的地兒。也許,這和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文化有關,各個階層都安於自己的生活,能得到怎樣的醫療,就安於怎樣的醫療。
  印度雖然窮,但在衛生補貼和社會保障上,政府毫不含糊,其主要受益人是貧窮、弱勢群體。印度或許不能把所有醫院都辦得和西方的大醫院一樣先進,但它堅持對公私醫療的雙扶持--即支持公立醫院(儘管醫療設備不怎麼樣),且扶持私立醫院發展。如此,印度的窮人和富人病患者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病途徑。當然,說全民免費,也不是一分錢不用交,如果是公立醫院只需要交一點點錢,而私立醫院就得自己大把大把地花銀子了。我剛來印度的時候,並不富裕,有時候到鄉下出差,也只能去鄉村醫院。但是,幾乎每個鄉鎮都設有裝備齊全(雖不高級)的鄉鎮醫院,看病很便宜,買藥也只需幾十到幾百盧比(相比國內看病,這堪比白菜價)。
  而在國內,我們看病,貴的不僅是看病本身,而是藥。也許看場病只要幾千塊錢,但是打一針藥就要上萬元。但是,印度是產藥大國,其藥物卻以物美價廉著稱:之前我還擔心這裡的藥不好,自己從國內帶藥過來,現在發現真是多此一舉。印度很多藥的價格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,而且,由於公立私立醫院充分發展,互相有激烈競爭,也會把藥價打下來。
  在印度看病,很多情況下是醫生開方子,病人自己去藥店買藥,我以前頭痛買了一大板藥才要我10盧比,相當於花1元人民幣買10顆藥。我現在從事藥品買賣,自然知道其中到底多便宜。
  在國內,很多醫患矛盾緣起於藥的價格太高,患者心理失衡。但是,這個問題在印度根本不存在。
  印度醫生受到充分尊敬
  還有,不像國內,病人看病總和醫生“討價還價”,在印度,醫生說啥就是啥,病人從來不懷疑醫生,因為來看病,就把自己交給醫生了。這得感謝印度醫療制度長期以來的良好記錄給了病人信心,而印度醫生的素質也是值得稱道。醫生在印度屬於上層社會,一般很有操守,我們稱他們作“三高人群”--高學歷、高收入、高素質。印度醫學師從西方,很多醫生都是留學歸來,接觸的是最尖端的醫療技術,同時也帶回了西方式的醫生素養——紳士風度。
  我剛來印度時,在公立醫院看病,醫生也都是國內外學校的碩士生、博士生,說話耐心、態度周到,雖然看病也要排長隊,醫院也人聲鼎沸,但是人家不急不躁,這讓病人很安心。後來,有錢了,去私立醫院,那更是和西方平齊的醫療器械,西方國家畢業歸國的醫生診療,儘管需要預約,但是看起病來真的是在享受一條龍服務。
  還說句不可思議的,印度老百姓把醫生看成神一樣尊敬。一般人見了印度醫生都要行摸鞋禮節,這隻有晚輩見長輩的時候才會有的。當然,這隻是禮節,摸不摸就看個人了。
 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程垚採寫
  (原標題:醫患矛盾什麼樣?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h52ohqpr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